有一種觀點認為“愛發脾氣”的領導是壞領導,“不發脾氣”的領導是好領導。我覺得不能這樣簡單地下結論。我認為:“愛發脾氣”和“不發脾氣”的領導有可能是好領導,也有可能是壞領導,只有“會發脾氣”的領導是好領導。那為什么有的領導會發脾氣呢?情商高唄!那么,想知道自己的情商水平嗎?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來測一測吧!
愛發脾氣的領導有好的一面
我們發現許多愛發脾氣的領導會表現出自戀、霸道的一面,這就有可能會傷害下屬的自尊,打擊下屬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并且會給下屬的心理健康帶來很大的傷害。
但我們也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就是那些發脾氣很兇的領導不僅會給組織帶來良好的業績,而且往往會培養出優秀的人才。杰克·韋爾奇曾被《財富》雜志評選為“美國十大最強硬的老板”之首。有人稱他使用提問題的方式“批評”“貶損”“取笑”“嘲弄”他的下屬。但GE卻被稱之為“人才機器”,有人估計在世界500強企業里,大約有170多位CEO是從GE中出來的,這與韋爾的培養是分不開的。理查德·尼克松對待下屬更是粗暴無禮。他經常會用諸如“品性不端的私生子”“懦弱”“傻瓜”“啞巴”等詞語謾罵自己的下屬。但他卻為美國政府培養了眾多的領導人才,這當中包括未來的總統(布什);五位政府國務卿(亨利·基辛格、亞歷山大·黑格、喬治·舒爾茨等);五位國防部長(詹姆斯·施萊辛格、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等);一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科林·鮑威爾)等。
這說明“愛發脾氣”的領導不一定就是壞領導。
不發脾氣的領導有不好的一面
我們看到有許多不發脾氣的領導表現出了很好的民主作風,尊重下屬的意愿,發揮下屬的優勢,很好地發揮了群體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容易獲得下屬支持和認同。
但我們也發現有許多不發脾氣的領導生怕得罪他人,一味地討好他人,在與他人發生沖突時,在下屬出現了錯誤時,習慣于忍讓和遷就,這反而縱容了他人的無理要求和下屬的錯誤行為。而且他們在沖突面前,不僅不愿意為自己“出頭”,也不愿意為下屬“出頭”;在挑戰面前,不僅自己難以把握機會,也很難以為下屬創造機會。這樣的領導是很難取得突出業績的,也很難得到他人和下屬的尊重,更難以培養出優秀的人才,這實際上是缺乏責任感和道德感的表現。這就是孔子說的“鄉愿,德之賊也!”。
這說明“不發脾氣”的領導不一定就是好領導。
會發脾氣的領導是好領導
“愛發脾氣”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不發脾氣”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但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不發脾氣”的消極性遠比“愛發脾氣”的消極性要來得更嚴重。正如稻盛和夫曾經談到的:經營者對手下的縱容嬌慣只不過是“小善”。如果企業的經營者想要培養優秀的員工,就必須對其進行嚴格的要求,這才是真正的“大善”。
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做領導的不能沒有“脾氣”,而且必須要有“脾氣”。一個愛發脾氣的領導有可能會是一個優秀的領導,但一個不發脾氣的領導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
事實上,許多知名的商業領袖都非常有個性,脾氣也很大。比如松下幸之助對下屬要求非常嚴,常常會在公開的場合對自己的下屬“破口大罵”,有時甚至讓下屬難以承受。但我們不能因此說松下幸之助是一個壞領導。事實上,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領導(見博文《批評無定式——感悟商業領袖的批評藝術》)。
我們說會發脾氣的領導是好領導。什么是會發脾氣的領導呢?就是知道什么時候應該發脾氣,什么時候不應該發脾氣,以及為什么要發脾氣,在什么時候什么場合發脾氣,發脾氣發到什么程度,發完脾氣以后如何處理等。
我們常常告誡自己也告誡他人要“制怒”,但“制怒”的目的不是不發怒,而是有控制地發怒,該發怒時要發怒,不該發怒的時候不要發怒,要控制住發怒的“度”,不是由著自己的性子隨意發怒。
這就是中和之道。做什么事都不要只執一端,而不見另一端。“愛發脾氣”與“不發脾氣”是兩端,只執一端必然會走向偏執,就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只有執其兩端,才能產生積極的影響。我們要始終讓自己站在兩端之間,學會從兩端之間尋找到正確的“道”。
來源:世界經理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