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挺難回答的,k12是一個很大的領域。其實,在這個領域不存在某一種絕對優于別人的商業模式。k12英語、k12興趣培訓、k12教輔都有非常經典的產品產生。關鍵的一點是要在k12領域抓住O2O這件事。在k12領域里,純做線上的非常難,因為這個領域的特點是用戶和客戶是分離的,用戶是學生,客戶是家長,同時還要考慮去影響老師和學校。所以,除了做好線上的產品,還要做好線下的運營,這一點非常關鍵。至于說做哪種產品,我認為都是可以去做。英文、英語的培訓相對來說比較標準化,容易把面鋪廣,我比較看好;另外,素質教育是現在一個大的趨勢,比如琴棋書畫藝術類、科技產品、孩子能力的一些培訓,在未來這些培訓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多,除了傳統的應試產品之外,這樣類型的產品是被資本市場看好的。???有課外培訓出身的大佬告訴我 to B 的政府采購,是生意而不是創業,是正確的嗎?我認為不要把“創業”定義的太狹隘,各種創業的方式都應該有,還是回歸到“道、法、術、器”4個層面來思考這個問題。如果我們的初心是做教育,是把教育這件事做好,那么至于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切入、什么樣的產品來進行展示這些都是次要的。to B 也好to C也好,其實無外乎是一個渠道的不同。政府采購的渠道其實也是做教育,不等于說這是一個純粹的生意。有一句話其實非常經典“從體制外打入體制內是第一步,從體制內打出體制外是第二步,第三步是看看產品是否能夠真正的打入體制內去反綁教育機構、教育決策人員,讓決策向一個正確的方向去發展。”這是值得努力的一個方向,所以我認為這同樣也是一個創業方向。???一開始就做平臺的創業型企業大多會散,想知道為什么?做平臺最大的問題是耗費的資源太大,首先要解決技術的問題,要搭載一個平臺為入駐企業提供很多的服務,包括營銷、大數據、制作課程的服務,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投入。第二,平臺本身是不擁有內容的,這是更加致命的,當用戶通過平臺得到質量不好的服務,應該由誰來承擔責任?第三,平臺對教育內容本身不具有把控力,用戶和服務提供商形成交易之后,往往可能會脫單,就是脫離這個平臺來形成交易。前段時間有一些家教O2O的企業跟風,因為燒錢燒不過也死了不少,對于教育資源把控力度的不夠也是造成失敗的原因。我認為,當格局形成之后,兩類平臺可能會生存下來。一類毋庸置疑就是BAT,他們有龐大的資源、資金;第二類是一些有個人雄厚背景的企業,比如說陳向東老師的跟誰學,他有個人的魅力和光環去融資,能夠籠絡海量的資源。???如果已經在做教育類平臺,而不是內容取勝,您認為如何玩轉?第一應該把平臺的面收窄一點,應該學早期的決勝網,做平臺但是做垂直縱深領域的平臺;第二不做內容但是一定要想辦法把控內容才能長遠發展。把控內容首先要把平臺服務做好,把入駐的商家緊緊黏住,第二自己通過收購、并購、自建團隊提供垂直領域的新的內容,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從一個窄的平臺慢慢橫向發展是一個可行的路徑。比如決勝網從最開始的留學到現在已經橫跨了多個領域,包括k12、興趣培訓等,除此之外,它現在甚至有金融的屬性,比如幫助入駐的企業做融資、投資的事情,自己也在做孵化器,它的平臺就變得非常綜合,但它的核心其實是提供盡可能多的服務去黏住入駐的商家。???對于工具型的產品的企業,更適合哪種運營模式呢?我把賣工具總結為一種盈利模式,其實選擇工具也就是選擇了一個盈利點。比如開發一個背單詞、做作業的APP,就有了一個盈利的方式。比如使用工具收費,或者剛開始免費,當流量聚集到一定程度之后,用升級或者迭代產品進行少量的收費,這也是一種盈利方式。工具型產品的切入點一定要特別精準,第一是要小,第二是要解決某個教育環節的痛點。比如皮影客針對的就是課件制作的場景。國外也有這樣工具的案例,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應用在體制內的教學,比如解決課堂提問、排課程表、展示幻燈片這樣的環節,這和國內的很多工具都是在體制外使用有很大的區別。通過這樣的應用打入體制內獲取海量流量也是得到了很多資本的青睞。國內的工具類產品剛開始都是在體制外,然后慢慢的進入到體制內,比如一起作業、學霸君。???去年A輪的公司今年倒閉了一半,您認為這些公司沒有長期發展下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不只是互聯網教育行業,整個互聯網創業的泡沫都非常大。和一些創業者交流就會發現一個問題,有一半的人都在數據作假,而且這些公司其實是和他們的早期投資人或者天使投資機構一起在作假,所以投資機構明明知道這個數據有問題,也跟著創業者一起來騙下一輪的投資人。我認為只有那些真正知道企業“創業之道”的創業者才能夠走下去。拋開互聯網教育不看,全世界那些偉大的公司,比如google 、apple、facebook,他們創業的初衷都不是為了騙取短期的利益,而是為了改變世界,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只有這樣的企業才能夠發展壯大走得長遠。現在我們看到追求短期利益的企業死掉,其實不足為奇的。有一本書建議大家可以去看看,叫做《選擇卓越》。這本書的作者吉姆?柯林斯總結了一點:“在歷史上,所謂的10倍速企業(發展時間長、增速快的企業)的共通特點是企業家的第五級雄心。“也就是說,企業創始人是否擁有廣博的胸懷、兼濟天下的志向,是一個企業能否做大、做強、做長久的關鍵所在。???賣大數據在國內沒有相應的立法會有隱患以及隱私問題,是不是意味著賣數據這條路其實是不可行的?還是說當前可以作為一個輔助方法?目前賣數據的公司還是挺多的,尤其是在其他的商業領域,比如,百度本身就是一個數據公司,百度教育經常也會發布一些教育的報告,這里面是有很多數據分析的,而且可以指導很多教育行業,這就是一個賣數據的方式。有些企業現在在做的事情就是積累海量學習數據,這只是初步,第二步就是分析,通過數據分析出孩子在不同學習階段的不同學習特點以及孩子需要補充的知識點,由此來推出相應的產品。有了海量數據之后能對某個年齡段的用戶習慣進行精準的分析推出精準的產品,就能夠產生非常可觀的盈利。所謂賣數據并不是賣數據本身,而是賣分析的結果,而是賣基于分析結果的產品。
再講一個小的數據的例子,數據其實是基于一個人的個性化的數據分析。美國有一個學校叫Altschool,Facebook的扎克伯格給了它1億美元的投資。這個學校是goolge的前工程師創建的,他創建這所學校的目的是給自己的孩子提供一個個性化的教育場所。
這個學校對所有的學員首先都要進行一個觀察,老師對每個學生都要望、聞、問、切,做一個訪談,訪談之后就了解孩子特點了;然后從學生的方方面面做一個評估;第三步是要根據之前的評估做一個學習計劃,也就是下一步用什么樣的方法什么樣的課程來彌補學生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