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行業有一個關于“需求分析”的說法,流傳甚廣。
用戶問你要一把榔頭,普通的產品經理就是拿把榔頭遞過去。好一點的產品經理,會問一問用戶,你是要多大的榔頭,是敲個釘子用呢,還是要拆除舊墻頭。然后拿一把大小合適的榔頭遞過去。再好一點的產品經理呢,接到“給我一把榔頭”的需求后,會去了解一下,用戶要榔頭干嘛用,如果是要敲釘子呢,可能會給用戶推薦一把汽釘槍,或者是推薦個粘鉤,如果是要拆舊呢,可能會讓用戶付個租金,找人開鏟車過去幫他搞定。
教育行業,一樣適用。
所有幫孩子找教育機構的家長,都會說想要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提高。“給我把榔頭”和“我想給孩子上作文課”,是同樣類型的描述。普通的機構,就會給登記報名,收錢了事。好一點的機構會怎么做?
他們會問一問,你的孩子是作文寫不出來?還是得不到高分?然后一個水平合適的班放進去,再讓老師提前或者孩子的實際情況。
再好一點的機構,會怎么做?
他們得想一想,家長給孩子報作文班的需求背后,到底是想要什么?有可能是看到孩子寫作文太痛苦,想找人指點,也可能是孩子應試作文寫偏了題,家長慌了神,再或者是語文成績不太理想,家長想從作文抓起。還有可能是想挖掘下孩子在寫作上的天賦,或者培養下寫作的興趣?
照這樣做“產品經理”就很有意思了:你不僅得有賣榔頭,還得有汽釘槍的貨,最好還跟建筑公司是合作伙伴。
照這樣做教育,也變得很有價值了:你找到原因,解決問題,讓孩子提高,為家長創造價值。
這樣分析需求,更容易理解所謂“創造需求”——這是喬布斯最擅長的事。
就在唱片公司把“給我一張周杰倫的CD”當做用戶需求來加以解決的時候,喬爺作為優秀的產品經理,發現用戶要一張周杰倫的CD只是表象,他想要的其實是聽好聽的歌——很多時候,只是CD里的某一兩首歌(這不是廢話么),而聽歌是不見得非得通過買CD這一條路的,于是iTunes用“買一首歌”來替換了“買一張CD”。“買歌”的需求被創造出來了。
“能上網、能拍照、能聽歌、能打電話”的智能手機,也是這樣被“創造”出來的需求。
回到教育行業。
“教得好”是家長對老師、對教育機構的需求。這和“孩子有提高”一樣。
但”我要報俞敏洪老師的課“和”給我一張周杰倫的CD“一樣,只是一個基于傳統模式下的思維定勢。用戶真正的需求,也許只是聽俞老師講個段子,或是大學四級別掛科。教得好不好,有沒有提高,和”手機耐不耐摔“一樣,也是很實用的需求,可在”能上網能拍照能聽歌也能打電話“的智能手機面前,變得非常不重要了。而在線教育的價值就在于,找到“上網拍照聽歌”這樣的需求,生產出滿足這些需求的“智能在線教育”。
說得大一點,這是“趨勢的力量”。大勢面前,一個教育機構有多少老師、多少生源、多少教材、多少教學點……也許都只是諾基亞“抗摔”這樣層級的需求。
大勢是內容和時間的碎片化,是優秀資源的去壟斷化,是獲取知識的便利性和低成本,是移動化。
一個能理解用戶買榔頭背后真正需求的團隊,才能在線上和線下之間,創造出需求來。
(來源:在線教育網)